孩子玩游戏上瘾怎么办
  • 孩子玩游戏上瘾怎么办
  • 孩子玩游戏上瘾怎么办
  • 孩子玩游戏上瘾怎么办

产品描述

王者荣耀、LOL、绝地求生……不少父母看了就头疼的几个字。


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也沉浸在这类游戏带来的快感当中,而且同样无法自拔。


但是相比于已经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成年人而言,沉迷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会更大。


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一接触游戏就无心学习?


为什么父母和教育咨询对孩子那么多年的培养,瞬间就被游戏打败了?


打没用骂也没用,当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,父母做什么才有用?


下面跟着南华来一起剖析这场“战役”


1.这是一场“心理战”


一位从业多年的*游戏设计师说过这么一段话:

“说个现实,商业化的网络游戏,无不是为了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。


为了让玩家沉迷,我们做的功课,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,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,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。”


说白了,就是在告诉各位父母,做游戏设计的人,比你还要了解你的儿子或者女儿喜欢什么、想要什么、以及他们为了得到想要的愿意付出什么……


所以,游戏设计师,必定是深谙心理学的。


既然是一场“心理战”,首先得了解游戏设计的套路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。
2.孩子会对游戏上瘾的“心理学套路”


来看两则新闻——


新闻一:

17岁的小刘(化名)为了冲到荣耀王者段位,窝在宿舍床铺上连续激战40多个小时,中间只闭眼3小时且只靠着外卖随便应付了一顿饭。

结束游戏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头晕、头痛,连站也站不稳,送到医院,医生终确认,因为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且没有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能量,综合因素导致小刘患上了脑梗……


新闻二:

家住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的黄先生称,自己儿子近玩上了一款手游,在短短13天时间里,竟花掉了2万3千多元。

记者采访这个10岁的孩子,钱都做了什么,得到的答复是,全被他拿来买游戏里虚拟的皮肤……



虽然这些是个别较端的案例,但游戏成瘾却是一个常见的普遍性问题——


玩游戏可以玩到废寝忘食,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忘记上厕所(父母内心OS:学习上哪怕能有这样十分之一的劲头也行啊);


为了虚拟的游戏,不惜节衣缩食,花费重金来买炫酷皮肤(父母内心OS:希望孩子在买教辅材料的时候,也能有这种觉悟);


看到孩子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游戏操纵着,父母们或无奈或忧心,在采取对治措施前,不妨先了解一下游戏是如何运用心理学套路,一步步“诱敌深入”的。


⑴ 目标明确

如果说现实世界的关键词是“迷茫”,游戏的设计就是为了解除“迷茫”——所有的游戏都会设置非常明确的目标。


以【王者荣耀】和【英雄联盟】为例,这两款游戏设计的*较目标,是摧毁对方中心水晶,在达到这个*较目标之前,还会有阶段性目标,通过层层引导,让玩家不断完成挑战,从而激发玩家渴望成功的内在驱动力,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。


⑵ 规则简单

每个游戏都会配置清晰、简单、易懂的规则,告诉玩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可以加速目标实现。


每个阶段,规则不同,由易到难,步步深入,在明确的规则引导下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。


⑶ 即时反馈

游戏中,玩家的任何操作,都会立刻得到反馈。


比如双人对战中,双方头**的能量条会清晰地告诉玩家:你的血量以及你的状态到了哪个程度;


亦或是每次砍怪物时头上飙出的数字;或是每次发起攻击时的音效……都给玩家提供了感官化的即时反馈,而每一次反馈,都是引诱玩家继续采取行动的正面鼓励。


对于心智尚未成熟且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孩子们而言,会更多地遵从人类渴求“即时反馈”的天性,更*对“付出努力就会即刻见效”的游戏感兴趣。


⑷ 赋予玩家使命感和荣誉感

一些游戏会赋予玩家使命和意义,让普通人在游戏里感受到自己很重要,不管是剧情设计还是游戏模式,都会让玩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满足。


尤其是现实生活中,那些不受关注、胆小内向的孩子,在游戏里摇身一变就会成为“本场游戏MVP”,这种强烈的荣誉,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关注度和存在感。


⑸ 密集的鼓励

在虚拟的游戏世界,玩家如果成功了,可以得到欣赏和奖励。比如取得胜利后,系统就会发出“Victory(胜利)”的鼓励,随之便会获得一定的经验值,或得到皮肤、金币奖励。


在这种激励模式下,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,自信心也不断提高,也越来越爱不释手。


而回到现实当中,孩子们辛苦付出得到的成绩,却被父母老师认为理所应当,如果成绩不好,还将面临身心“拷问”,而且经常会遭受“别人家孩子”的打击…


如此一来,在家庭和教育咨询里失落的自尊心,更促使他们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找自我。

3.父母们要摆正心态

拉夫·科斯特在《游戏设计快乐之道》一书中,总结了游戏使人沉迷的真相:


“游戏是一种低成本、低风险的学习工具,它为玩家的努力提供奖赏。

这种奖赏并非一般意义的现实回报,而是来自我们的大脑——


要么是成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;

要么是为了追赶他人获取虚拟社区中的地位;

要么是获取新体验的探索乐趣;

这些主动活动往往会激发大脑分泌内啡肽,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和满足。”


所以,游戏设计师使用了这么多心理学套路,终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是轻松、刺激、快乐和满足的,说白了就是全程在满足人性的需求。


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想要在游戏世界里获得多大成就,而是在离开家,到了新的教育咨询和环境之后,面对更多更优秀的同学,面对*自生活的诸多困难,心境开始变得孤独和迷茫,这个时候只有游戏能满足他们人性当中逃避现实的快感。


这也能够理解,为什么有一些父母疑惑,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拿不出打游戏的专注度和忍耐力?答案是,学习和自律一样,是反人性的,学习很苦,我们都不愿接受这苦。


所以,玩游戏不是原罪,哪怕没有游戏,还有网络小说、电视剧、动漫、**……只要比读书和学习有意思,就足够“毁掉一个时代的孩子”。


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习也变得“游戏化”,从而满足“人性的需求”呢?


4.做孩子“人生游戏”的设计师


率先提出“游戏化”概念的理查德·巴特尔,将“游戏化”定义为:把不是游戏的东西或工作,变成游戏。


也就是在非游戏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技术,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忠诚度。


如果父母培养孩子,能像游戏设计一样,让孩子对于学习和成长也有欲罢不能的快乐,那么孩子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成长。


所以,如果一味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,较力封杀和反对,更像是一种偏见和逃避,对解决问题无益。游戏不是洪水猛兽,不爱学习、对游戏成瘾才是。


父母们可以通过疏通和引导,做孩子“人生游戏”的设计师,才是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有效办法。

⑴ 帮孩子建立梦想,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

帮助孩子树立梦想,就像游戏设计的条——帮助玩家设置清晰的人生目标。有些小朋友不爱玩游戏也不爱学习,哪怕是坐在书桌前发半天呆的也并不少见,这些都是源于内在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。


帮孩子建立梦想,不一定用来实现,梦想本身就像是一颗种子,会唤醒孩子内在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。


除了长远的梦想,也可以培养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爱好,比如阅读、绘画、弹钢琴、手工制作等等,一旦拥有了兴趣爱好,在空闲的时间里,孩子会主动去做这件令他感到快乐的事情。


而通过这些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,比一味追逐学习成绩重要。


⑵ 主动引导孩子增长见识

有一位*游戏设计师,不仅从不阻止孩子玩游戏,还会主动买更好的游戏让他体验。


在他看来,既然禁止孩子玩游戏不现实,不如给孩子选择更适合的,要知道高质量的游戏教的并不比书本少——合理适度的游戏,可以让孩子在模拟环境下学会应对挑战、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、培养规则意识。


当你帮助孩子见识过什么是更好的东西,低级的刺激对他就没有意义,眼界越高,就会越发觉过去沉迷的东西现如今不值一提。


“就像没有人一边玩塞尔达一边玩贪玩蓝月一样,人的阈值会越来越高,逐渐对低质量游戏变得不感冒。”


除了游戏领域,还有更多有意思的方式可以吸引孩子,带领孩子见识名山胜地、拜访各路高人、听闻**凡思想、见证各种奇迹……


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教具、用具、工具、玩具、道具,都是帮助孩子快速成长的途径而已。


⑶ 把枯燥的生活设置得“游戏化”

游戏世界中,有一种角色类型叫做NPC(非玩家角色),可以为玩家提供一些游戏信息,或触发剧情。


举个简单的例子,玩家在买卖物品的时候需要点击的那个商人就是NPC,还有玩家做任务时需要对话的人物等等,都属于NPC。再简单说,NPC就是在为游戏中的玩家提供各种服务。


在孩子的人生当中,其实父母偶尔也在扮演着这类角色。如果运用“游戏化”的思维来展开,家里的日常生活会不会变成这样呢——


开学前,为孩子制定一个“新手引导”,如果个月成绩及格,相当于完成了“新手挑战”,可以收到NPC发来的鼓励,以及零花钱翻倍的奖励;


连续七天按时起床、睡觉,相当于“连续7日登录游戏”,可以获得勋章奖励,以及周末外出游玩的“礼包”;

……

设定的目标和任务不需要太难,也未必非要给予孩子金钱上的奖励,而且有奖励同样也可以有惩罚,上文提到的心理学套路都可以参考。


这样一来,引导玩家和陪伴孩子没什么本质区别,当然除了孩子,也有很多“新手家长”呢,尽情发挥想象力,让每一个严肃的细胞都活泼起来吧,人生这么好玩,不能白白浪费了啊。


http://sxzx1010.cn.b2b168.com

产品推荐